上一篇我們追縱了旅客決策效率提昇近況,而且比較了最近半年和最近一年各站旅客成長率的變化情形,來佐證旅客成長是根據「決策效率理論」(註一),顯現在各站不同的成長率差異上。
最近一年台灣高鐵並沒有什麼重大的營運改變,隻有隨著時間過去,放任各車站接駁機能逐步形成。如果有任何重大的措施或是環境改變,是否也會根據「決策效率理論」的模式走呢?這次我們改用過去一年和前一年的各站旅客成長率來作比較。
台灣高鐵前一年(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)各站旅客成長率:
整體 | 臺北 | 闆橋 | 桃園 | 新竹 | 臺中 | 嘉義 | 台南 | 左營 |
17.41% | 15.39% | 24.09% | 29.61% | 29.00% | 19.50% | 13.82% | 13.57% | 8.71% |
台灣高鐵在2009年9月到2010年9月的旅客成長率,大緻呈現北部高於南部。位置靠近台灣中央的車站,成長率也比位於南北兩側的車站高。但是成長率最高的車站並不是落在最中間的車站,也就是說,「決策效率理論」在前一年就已經開始作用,隻是沒有那麼明顯。
台灣高鐵過去一年(2011年9月為止)各站旅客成長率:
整體 | 臺北 | 闆橋 | 桃園 | 新竹 | 臺中 | 嘉義 | 台南 | 左營 |
21.25% | 20.86% | 30.15% | 21.58% | 23.23% | 23.38% | 19.61% | 17.27% | 17.13% |
至於台灣高鐵過去一年各站的旅客成長率,之前已經提過,就不再重覆了。
台灣高鐵過去二年(2011年9月為止)各站旅客成長率差距:
整體 | 臺北 | 闆橋 | 桃園 | 新竹 | 臺中 | 嘉義 | 台南 | 左營 |
3.85% | 5.47% | 6.06% | -8.02% | -5.77% | 3.87% | 5.79% | 3.70% | 8.42% |
我們用過去一年和前一年,把時間拉長,忽略近期最敏感的短期變化,把視野放大到長期趨勢,同時也比較前後二年成長率的差距。由於二者的時間長度相同,也不會有淡旺季的月份差別,理論上各站間的差異應該更小,除非有明顯的內外部環境變動。
結果讓人出乎意料之外,桃園和新竹過去一年的成長動能明顯下滑,尤其台灣高鐵整體成長和前一年相比,尚有3.85%的旅客成長率增加時,桃園和新竹反而減少了8.02%和5.77%。更奇怪的是,桃園和新竹在旅客成長動能的衰退,從圖表上看不出來這樣的差異來自於所處位置,因為在整條台灣高鐵中,處於相同位置的台南和嘉義並沒有相同的情況,台北和闆橋這二個北部車站也完全沒有任何成長動能減緩的情形,甚至還高於整體平均值。過去二年有發生什麼特別的內外環境變化,讓桃園和新竹的成長有如此大的變化嗎?我個人的推測,應該就是回數票和定期票的實施。
2010年7月1日,台灣高鐵推出了85折的回數票和48折的定期票。上述「前一年各站旅客成長率」剛好包括回數票與定期票實施的前三個月。回數票與定期票目前的使用率雖然不到5%,而且使用者多集中在北部區間,實施前三個月的熱潮,就足以讓桃園、新竹的旅客成長率在前一年爆衝,這二個站的進出旅客數,佔整體台灣高鐵不到20%,隻佔整體5%的增加集中在這二個車站,就足以造成明顯的變化。這種變化是非常合理的,因為在實施回數票與定期票之前,若按表定票價,少有人能負擔得起以高鐵通勤的費用。凱爾特笛定期票的折扣高達48折,就算以30天內,週休二日隻有21.4個工作天來計算,也有66折(註二)。突然的降價改變了整體環境,讓通勤族負擔得起費用,拉高了旅客數量。
但是回數票與定期票隻是價格上的調整,隻能擴大短程旅客的基數,卻無法讓短程旅客有持續的成長率。回數票與定期票短期旅客佔多數,因為價格下修造成的成長,第二年就停止了,短期旅客的成長迅速跌落,桃園和新竹的成長動能也因此而明顯衰退,回到了旅客決策效率模式,短期旅客的成長率依舊不彰。桃園、新竹二站的旅客成長率還是高於整體,但是短期旅客無法持續成長的情況,反映在成長動能的衰退。
回數票與定期票這個無心插柳的動作,讓我們在無意間更加確認「旅客決策效率」模型存在。市場一直不斷依照這個模型運作,不斷對台灣高鐵的決策作出回應。回數票與定期票有其必要性,因為總是有人因為工作性質、個人因素,對回數票與定期票的折扣有一定程度的需求。可是這些人現階段終究不會是台灣高鐵主要的成長動能。唯有依照「旅客決策效率」模式,先改善所有長程旅各的決策結果,才有可能讓台灣高鐵的旅客成長有明顯提升。
註一:可參考舊文「當台中超過左營 - 旅客決策效率的提昇(上)」 以及「當台中超過左營 - 旅客決策效率的提昇(下)」
註二:以台北-桃園區間來計算,原價160元,21.4天的來回票價為$6,848元,定期價格$4,555,大約66折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